简 报
宏道中心校党支部 2025年4月8日
宏道初中读书活动活动情况简报
2025年4月8日星期二,宏道初中利用课间操时间,组织了2025春季学期第七次读书分析会。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曹永红老师以及全体教师。
曹永红老师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,结合具体实际教学工作,做了认真而有深度的分享,老师们听得仔细,尤其是老教师们学得更认真,分享了自己的感悟,用心撰写了读书笔记。
以下是部分摘录:
1. 教育不是“改造”,而是“唤醒”
“主体性”与“脆弱性”两个关键词让我深有感触。传统教育常把学生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,而真正的教育应如雅斯贝尔斯所言: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”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,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同行者。当教师敢于说“我不知道”,课堂才真正成为思想的冒险乐园。
2. 技术是工具,而非目的
在“技术伦理”的讨论中,作者没有盲目拥抱或否定数字化,而是犀利发问:“技术让教育更公平了吗?”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,有的学生因缺乏设备被甩在“网课鸿沟”之外。教育的未来,不是VR眼镜的炫酷,而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。
读书分享稿
宏道初中 曹永红
2025.4.8
《行走在路上》的观后感
读完《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》,仿佛经历了一场教育哲学的洗礼。它不仅是理念的罗列,更是一份行动指南,指引教育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。十二个关键词,像十二盏灯,照亮了教育变革的幽深路径。而“行走在路上”的隐喻,则提醒我们:教育不是静态的理论,而是动态的实践,是教师、学生与社会共同书写的未完成篇章。
1. 教育不是“改造”,而是“唤醒”
“主体性”与“脆弱性”两个关键词让我深有感触。传统教育常把学生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,而真正的教育应如雅斯贝尔斯所言: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”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,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的同行者。当教师敢于说“我不知道”,课堂才真正成为思想的冒险乐园。
2. 技术是工具,而非目的
在“技术伦理”的讨论中,作者没有盲目拥抱或否定数字化,而是犀利发问:“技术让教育更公平了吗?”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,有的学生因缺乏设备被甩在“网课鸿沟”之外。教育的未来,不是VR眼镜的炫酷,而是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。
3. 慢下来,才有真正的学习
“留白”是对当代教育焦虑的一剂解药。当课程表精确到分钟,当“高效课堂”沦为知识流水线,学生哪有机会沉思、质疑、创造?教育需要“浪费”时间——在看似无目的的阅读中,在操场发呆的午后,在那些未被标准答案框定的自由里。
4. 公平不是口号,而是行动
“教育正义”直指最尖锐的矛盾: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?书中提到的“教师轮岗”“资源倾斜”等政策,若只停留在文件里,便只是虚伪的慈悲。真正的公平,或许要从承认“不平等存在”开始,然后像特蕾莎修女那样——“用小的方式,做大的事情”。
5. 教师的困境与突围
“教师解放”道出了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困境:在考核指标与行政琐事的夹缝中,还有多少精力留给真正的教学?书中一位乡村教师的案例令人动容——他用废旧材料建科学实验室,只因“孩子眼中的光,值得我对抗所有荒谬”。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:变革的起点,往往是个体的微光。
行走在路上:教育的未完成性
合上书页,最深的感悟是:教育没有终极答案。十二个关键词不是药方,而是镜子,照见我们的矛盾与可能。正如帕克·帕尔默在《教学勇气》中所说:“好的教育,是让师生共同面对伟大事物的旅程。”这条路,没有终点,但每一步,都算数。
——致所有“行路者”:愿我们怀抱理想,脚踏泥土,做清醒的教育人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